知名作家、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:“泉州,是一座我经常要对朋友提起说,这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。” 7月23日至28日,“芳茗传香海丝路,文商共唤闵乡情”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开展实践活动。
戏鲤茶楼觅非遗
茶楼装修风格古色古香,既有闽南独特的建筑“出砖入石”,亦有浔埔风格的蚝壳墙、簪花等,让人一进入其中就沉浸到当地独有的文化氛围中。茶楼里有传统艺人进行各种非遗表演,配以地道的闽南小吃,带来一场充满古韵的感官盛宴。
提线木偶戏
泉州是提线木偶戏的发源地。历经千年的积淀和传承,泉州提线木偶戏形成了一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——“传统基本线规”和其独特的制作工艺。凭借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,提线木偶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表演结束,实践队员对提线木偶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积极向赵师傅请教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巧,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收获颇丰。
布袋木偶戏
布袋木偶戏是泉州的另一项非遗戏曲,人偶在赵师傅的灵巧手指上变幻莫测、栩栩如生,堪称“掌中一绝”。实践队员们在赵师傅的指点下,将人偶套入手中,通过简单的操作,也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古老戏曲的乐趣所在。
南音打击乐
南音源于唐,成于宋,发源于福建泉州,南音击打乐从泉州发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,有“中国音乐活化石”之称。传承人杨女士向实践队展示了被称为“下四管”的非乐音乐器——响盏、小叫、四宝和双铃。他们的构造、材料和演奏各具特色,在演奏中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,从而营造出热烈欢快的音乐氛围。在赵女士的指点下,实践队员们也亲身学习了南音打击乐的演奏方法,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魅力。
功夫茶
茶文化是闽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而功夫茶是闽南茶文化的精髓。茶艺师程老师言道:“我很喜欢‘功夫’这个词,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处事智慧。”功夫就是时间,用心打磨、仔细揣摩、静心体验。观赏程老师的功夫茶表演是一种享受,只见他拾起一撮茶叶,慢慢碾碎投入壶中,手持水壶,水流缓缓落入茶盏,全程端庄优雅,仿佛超然物外。
漫步泉州西街
体味慢节奏生活
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”,西街是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,以标志性的钟楼为起点,两侧的小吃铺面鳞次栉比,摊主在热气腾腾中抬起头来,招揽着过往的游客。黄昏、落日、戴着簪花围的女子随处可见。实践队员张同学说:“时间仿佛都慢下来了,泉州舒缓的生活节奏令人心驰神往。”这便是泉州的城市魅力——不急不躁,张弛有度。
访闽台缘博物馆
寻两岸闽台文化
实践队员走进泉州西湖畔的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——中国闽台缘博物馆,探寻一衣带水的两岸亲缘。
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(福建)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,是福建省重要的闽台文化宣传阵地,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双重使命。本次实践队员主要参观了基本陈列展“闽台缘”以及专题展“乡土闽台”。
闽台缘博物馆采用了“天圆地方”的设计理念,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“出砖入石”的特色工艺,红白相间,浑然天成,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。
走进“闽台缘”陈列展厅,丰富的实物、文献、图片等资料,从地理、民族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诸多方面体现了“两岸一家亲”的精神,也展现了闽台的民间信仰、庙会活动等特色文化习俗。
“闽台缘”主题展厅陈列从多学科角度出发,分别通过地缘、血缘、法缘、商缘、文缘等“五缘”关系,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、手足情深、共建家园的历史事实。
实践队员从展览中了解到,明清时期,数以百万计的福建移民,为生存和发展,背井离乡。他们征服瘴疠横溢、野兽出没的茫茫荒野,筚路蓝缕,致力于农垦;他们来往于风云莫测的海峡,呕心沥血,命系于商渔。一辈又一辈,年复一年,用心血和汗水,把祖国宝岛建设成富庶之区。闽台农业和手工业的交流发展和商贸经济的频繁往来,促进了海峡两岸的进步和繁荣。
福建移民在开发建设台湾的同时,开启在台湾的文教活动,也带去了家乡的文化习俗。清政府统一台湾后,建立与大陆一体化的文化教育体系。今天台湾的民间习俗、方言曲艺、传统工艺等,仍然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此次参观闽台缘博物馆,实践队员不仅深入了解到闽台两岸悠久的历史渊源,更深刻体会了闽台两地系出同源的血缘关系,感受到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联系。
泉州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在经济上的辐射带动,当地传统民俗得到了良好保护与发展,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融合,呈现出美美与共的文化形态。无论是惊叹众人的泉州非遗文化,慢节奏的西街烟火气,还是一衣带水的闽台情缘,都带给了实践队员别样的文化体验,使队员们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。实践队员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、延续历史文脉,助力泉州文化的保护、传承与弘扬,让中华文化之花魅力绽放。
审核:管峻